作者: 罗兰(文学院 2009届)
每年春天,看到晚樱盛开的时候,对母校的思念便难以抑制,梦里睡里都想回到那个曾经学习、欢笑、成长的地方,想带孩子回去看看,并骄傲地告诉他:“看!这就是妈妈的大学!”
那是2009年,我和爸爸拖着行李来到学校,刚刚下车还来不及茫然,就被几位学长学姐带到了迎新报到的地方,去哪里盖章?哪里缴费?怎么去宿舍?根本不用我们操心,一路都有学姐告诉我们、带着我们,依然记得那位学姐神采飞扬地说:“这几天迎新,这么高兴的事……”她后面说了什么我已记不太清楚,但“这么高兴的事”这几个字,却深深地感染了我,留在了记忆深处,时隔10年历久弥新。第二年到我们迎新了,我也感受到了学姐说的“这么高兴”的那种情绪,以极大的热情去询问帮助学妹学弟。而这样的传统,一年又一年地延续下去……
当初填报志愿的时候其实选项很多,一时也犹豫不定。一位在读学长说:“选择湖师吧,这所学校学风很好!”正是这句话打动了我,湖师大的学风确实很棒。每天早上,在第一节课之前,学校的各个角落坐着不少晨读的同学,书声朗朗伴着熹微晨光。图书馆门前的草地、综合楼旁边的花坛都留下过我“战斗”的痕迹。课余也常常和室友一起去图书馆挑书,每次都很贪心,拿回六本。每本书都会看两遍,第一遍看故事情节,第二遍思考里面的人物形象和写作目的,待第二个月又借六本书回来,只因为教授宋代文学史的老师说:“看书要勇猛精进!”那段如饥似渴的阅读时光,直到现在仍然滋养着我,让我受益无穷。
毕业后我成为了一名老师,反观自己的教学时,总能看到老师影子。记得那是大一时,我们第一次组织团体活动,办得挺糟糕的,那天班主任张老师带着我们复盘反思。他面带微笑地站在教室门口,就那样看着我们,看了多久也记不清了,只记得真的很久很久,直到最后一位同学赶到。老师没有疾言厉色、没有出言斥责,只是平静地一条一条跟我们分析哪里做得不足,可以如何改善。教室里安安静静,同学们听得很认真,也很惭愧。那是我第一次知道什么叫“谦谦君子”、什么叫“不怒自威”。后来每次读《论语》的时候,都会想到张老师的形象,也明白了:原来老师可以用很智慧的方式教会学生做事的条理和为人处事的方法。
还记得有一次在阶梯教室上课,是石老师给我们上古代小说史。他没有用电子设备,没有看教案,也极少板书。教室里黑压压的,不知坐了多少人。他就那样神采飞扬地讲着,把每一个人的眼睛都牢牢地吸引住,把原本看似看普通的故事,讲得跌宕起伏、酣畅淋漓。这样的课堂像一颗种子在我心里生根发芽。在课后去看了很多老师提到的书,讲到的故事,而且老师上课的风采也深深印在了我的心中。在后来的教学中,我也常常会在课堂上给孩子们分享自己看过的书。虽然我不能望其项背,但却给了我一个可以追赶的目标。
四年充实的大学生活转瞬即逝,时间仿佛按下了快进键,一转眼已经10年。现在我常常在课堂上骄傲地跟孩子们讲充满韵味的食堂名字:“问山居”“琼林苑”“集贤阁”“若水轩”……讲那条长长的好汉坡、讲大一那年我们做的第八套广播体操、讲老师们的风采、讲需要穿过一座小山去上课的人文楼……时间并没有模糊母校带给我的美好回忆,反而厚重了这份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