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终胸怀对教育的爱

发布者:磁湖新闻发布时间:2023-10-10浏览次数:159


作者:邹士享[政治系 1986届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1986年5月的一天清晨,湖北浠水县的团陂镇,坐落在绿树成荫中。先是一片稻田映入眼帘,接着是团陂中学沸腾了。四面八方,一道道田埂,挤满了前来送行的师生,一个个热泪盈眶,一个个难舍难分,簇拥着我们走向公路边的一辆大巴。他们一边挥着手,一边给我们塞着各种精心制作的小礼品。即将结束团陂中学实习生活的我们,刚刚踏上讲台三个月的热血青年,就要告别这座大山中的乡镇中学,挥别这群热情的老师、淳朴的学生。

三十多年过去了,这一幕至今铭刻在我的脑海里,铸就了我投身教育的初心,激励着我承担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光荣使命。自此之后,我立于三尺讲台,始终满怀对教育的爱!

一、求学湖师

我是1982年金秋来到当时的黄石师院(1985年更名为湖北师范学院),就读政治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那时母校还处在创业的十年,当时条件比较艰苦,老师们上课就是用黑板和粉笔、厚厚的讲义,精心讲解、娓娓道来,我们在课桌上全程记笔记,课下核对,相互补充。记得只有吴澄华老教授(1903年生,毕业于厦门大学,1927年毕业后赴美留学,先后于斯坦福大学、华盛顿大学获硕士和博士学位。1935年回国后历任大夏大学、河北女师学院、湖南大学、浙江大学、华西大学西北大学广西大学兰州大学、北师大西北分校、湖南国立师院,湖北师范学院等学校教授,长期致力于经济理论方面的研究。)吴教授当时高龄80多岁,甚至使用过投影仪教学。

他给我们讲授“当代西方经济思潮”课程,一连讲授两节课,专心致志、一丝不苟,非常劳累。我们学生也十分心疼老师,专门有学生给老教授搬凳子、倒水。竺培升教授给我们教授“中国古代史”课程,竺教授也是华中师院黄石分校创始人邵达成院长聘请来的知名教授之一,教学精益求精,性情温和,关爱学生,解答学生问题不厌其烦、循循善诱。我还跑到老先生家里借中国史方面的专业书籍阅读,竺老师非常热情的接待我,使我非常感动。

当时我们思政教育专业开设了横跨中国史到世界史,纵连古代史到现代史的一系列历史课程,给我们打下了良好的历史学和历史知识基础,对后来的政治课教学和研究非常有帮助。当时我们的系主任是李龙教授(1937年-2020年,湖南省祁阳县人,著名马克思主义法学家、法学教育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和新中国法理学的重要奠基人、湖北师范学院、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讲授“法学概论”课,李老师还是湖北省和黄石市知名的大律师。讲课总是旁征博引、忘我投入、史论结合、引人入胜。李老师还带我们班级旁听了一堂法庭辩论实践课,有不少同学深受李老师的影响而学习法律专业。

给我们授课的老师还有章建国老师、商学群老师、杜汉生老师、田膏誉老师、吴建华老师、程小鹏老师、辅导员方松林老师等。他们在教学和工作中都是精益求精,充满对学生的关爱,使我们在母校初创时期就聆听到了学术大师的教诲,感受到了老师们对教育、对学生深深的爱,那是非常幸运的!

二、难忘的大学生活

我们班级有43名同学、7名女生。当时母校只在湖北省内招生,我们来自省内不同县的7名同学住一间宿舍,我1982年入校时不满17岁,属于年龄比较小的,也没有见过什么世面,比较拘谨内敛,但同学之间互相帮助,相处融洽,大家对我也比较关照。四年时间,同学之间一直相处得十分融洽。宿舍内来自大冶的班长王书南同学和来自英山的张旭东同学说话的方言比较难懂,我总是尽力倾听,他俩也是耐心重复,慢慢交流顺畅了许多。大学四年的生活,是我人生成长之路上的关键时刻,使我从一个懵懂青年成长为人民教师,使我拘谨内敛的性格修炼得豁达稳重。

大学里学习是第一位的。我们习惯了记笔记、上自习、晨读英语、闭卷考试,有时我们也会诵读中外经典、了解女排比赛、观看热门武侠《霍元甲》等。大学时期,看了作家叶辛的知青题材小说《蹉跎岁月》,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激励了我战胜各种困难的精神。上学期间曾有一位室友得了黄疸肝炎休学治疗,宿舍同学总是尽力照顾,带饭打水,提供课堂笔记,帮助补课复习。大学生活使我养成了伴随终身的爱好——热爱体育,几乎每天下午4点,都会到体育场打排球,有时隔网比赛,有时围圈垫球。早起跑步,晚上买一张体育报看看新闻,不少同学都有了每天找我要体育报看的习惯。直到今天,一直坚持打排球、羽毛球、爬山。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丰富了校园生活,锻炼了体魄,磨练了意志,使我终生受益!

四年大学生活使我感受到同学的友爱,这是人生中最珍贵的情谊,时间愈久愈浓厚。记得有一年假期回家,旅途帮一位同学拿着行李,毕业后多次见面,这位同学总是念念不忘,常常提起。我后来考研,也是在室友柯尊全同学的帮助下,才考上了北师大研究生。师生情、同学情,是一辈子的精神财富。现在部分大学生处理同学关系比较短视、功利化、斤斤计较,缺乏长远眼光、博大胸怀,都是不可取的。

三、初登讲台的实习生活

前述的实习告别场景至今历历在目,也使我们的实习生活充满情怀。教学实习,是我们人生第一次登上讲台,也是我们四年师范专业教育的检验。我们有8名男生分到了浠水县团陂中学,浠水是著名的爱国民主斗士闻一多的故乡。团陂中学位于大别山南脉,唐明皇亲笔敕封的华桂山麓,巴水河畔的团陂镇,以教师艰苦创业、学生勤勉好学著称,是鄂东名校。

我们去实习时承担政治课和班主任工作,带队老师是杜汉生老师,我们去的那一天,浠水县教育局长(湖师校友)亲自迎接我们,实习期间前后三次看望慰问我们,我们都非常感动。当时的团陂中学政治老师奇缺,一名教师带两个年级16个班的高中政治课,校长也兼带政治课,任务繁重,十分辛苦。我们每人带2个班的政治课、担任1个班的班主任工作,初登讲台前,我们都比较紧张,害怕讲不好,担心准备的内容不够讲授45分钟等。此时,杜老师总是耐心地指导我们,热情传授教学经验,中学领导、政治老师也是不断鼓励我们,与我们聊教学中的各种问题,我们加紧备课,同时晚上进班督查晚自习、与学生谈话。经过一周的精心准备,我们第一次走上了三尺讲台,大家都取得了出乎意料的成功,可能是第一节我们都准备的比较充分吧,从后来我与学生的交流中,学生说第一次课是印象最深的。

实习期间,杜老师给全校师生上了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讲述了北京圆明园屈辱的过去,还有一个个鲜活的励志故事,激励中学生为祖国的富强而学习。从惴惴不安到怀揣自信,从茫然无措到有条不紊,从生硬照搬到自主设计,从与学生的陌生到倾心的交流,从课堂的教学到球场的相聚,我们圆满完成了教学实习,实现了从大学生到人民教师的角色换移。在团陂中学举办的联欢晚会上,我们将“小城故事”改编演唱:“团陂故事多,充满喜和乐,若是你到团陂来,收获特别多……”以此感恩学校。

回到湖师后,我就收到了带班学生的许多书信,有的还夹着明信片,有的还装着团陂的泥土,饱含师生之情。毕业前夕,我和金刚云同学又去看望了实习时的学生和老师,给每一名学生送了一张明信片,写满了我的希望和祝福,和学生们交流了一个晚自习。

短短三个月的教学实习,完成了一场爱的熏陶和洗礼。杜老师给我们和中学生讲述了什么是胸怀祖国博大的爱,团陂中学的领导和老师们在艰苦环境里倾注了对教育、对学生无私的爱,我们第一次体会到了师生之间知识学习、情感融通的温情之爱,我们更是带着离别之际全校师生深情满满、泪眼涟涟的厚重之爱,开启了讲台上的爱的传递!

四、践行“诚毅勤敏”的湖师精神

“诚毅勤敏”是母校的校训,也是赓续湖师精神的血脉。从湖师毕业之后,我当了六年高中教师,又走上了大学的讲坛。在公安三中执教六年,我带了五届高考毕业班,将全部精力投入教学,在全县政治高考有效分人数一直排在前列。1992年我考入北京师范大学攻读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1995年分配到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工作,担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从一名讲师成长为教授,先后担任人文经管学院党委副书记、书记,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

工作中我一直秉承湖师“诚毅勤敏”校训,坚守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作为政治课教师,做到政治建设先行,传授党的创新理论,激发学生爱党爱国情怀,关爱学生的成长。作为学者,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融合单位所在的行业特色,探究地质精神、新农村建设。作为管理者,创建了学院学生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模式,学院党建工作学习型创新型服务型体制机制,学院工会工作齐心温馨暖心职工小家模式。建设了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一级硕士点、一级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关心教师、关爱学生、关注事业,获得了学校先进学工组长、优秀党务工作者、师德先进、先进工会组织、先进基层党组织,北京市社会实践先进个人、先进创新集体等诸多荣誉,这都是我对母校教育的深情回馈!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家巴特尔说:“教师的爱是滴滴甘露,即使枯萎的心也能苏醒;教师的爱是融融春风,即使冰冻了的感情也会消融。”我们的李宏书记也强调“没有爱心的教育不是教育”。我们在母校四年美好时光学习、生活、实习,获得的是充满爱的教育。三十七年来,我始终胸怀对教育的爱,传递着满怀爱的教育!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祝福母校天游ty8线路1线路2检测中心五十华诞桃李满天下,新时代创造一流!

2023年5月30日于北京学院路29号院